团学工作
社会实践

“三下乡”|学院赴武威市金鼓振声彰陇韵,宝卷吟声润乡情实践队纪实

作者: 阅读量:【】 日期:2025-08-14

七月的武威,骄阳如熔金泼洒戈壁,每一缕光线都带着灼人的热度,将砾石烤得发烫。十三颗年轻的心,正随着 “金鼓振声彰陇韵,宝卷吟声润乡情” 实践队的旗帜,在这片浸润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跳动得比烈日更炽烈。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,仿佛在为他们指引方向。他们带着行囊里的好奇与热忱,踏上这片浸润着汉唐风骨的土地。攻鼓子的鼓点铿锵有力,震得地面微微发颤,那是河西儿女骨子里的豪情在激荡;凉州贤孝的弦音悠扬婉转,在街巷间回荡,裹着岁月的故事,诉说着往昔的悲欢;秦腔演员的水袖在空中翻卷如焰,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,舞尽了世间的沧桑;宝卷上的泥字泛着温润的光泽,一笔一划间藏着千年的文脉与智慧。在这鼓点、弦音、水袖与泥字间,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。

1C37F

攻鼓子传习基地的黄土地被骄阳烤得发烫,空气中浮动着尘土与汗水的气息。“咚!咚!咚!”领头的老艺人赤膊擂鼓,古铜色的脊背在烈日下泛着油光,鼓点如戈壁惊雷,震得人耳膜发麻。“当年咱武威将士守边关,靠的就是这股子劲!”队员们接过鼓槌,鼓点的节奏参差不齐,老艺人手把手纠正:“手腕要活,力道要沉,像咱这黄土地,看着软,底下全是硬骨头!”直到鼓点渐齐,一股热流从脚底直窜天灵盖——那是与千年前戍边将士共振的心跳,是鼓面汗渍与尘土交融成的、从未冷却的热血印记。

34DD2

远处传来三弦声,这声音如清泉漫过石滩。冯兰芳老师银丝覆鬓,指尖在弦上翻飞如蝶,开口便是“月照城墙影动摇,贤孝一曲唱古今”的苍劲唱腔,裹着河西走廊特有的风沙质感。“您唱的‘烽烟散后炊烟起’,是不是说咱武威人不论遭啥难,都能把日子过下去?”队员们忍不住问。老艺人弦音一顿,眼里泛起光:“正是!这弦上有烽燧的火,有炕头的暖,还有咱老百姓的盼头。”队员们凑上前学拨弦,指尖触到琴弦的刹那,仿佛摸到了丝路古道的车辙——弦音时而化作祁连松涛,时而变作戈壁夜语,原来这不仅是曲调,更是陇原大地千年未绝的呼吸。

半台戏传习所里,锣鼓声惊飞了檐下燕子。“甩水袖要像石羊河的流云,台步得似沙漠里的驼铃!”传承人展臂时,素白水袖忽如白练横空,忽似惊鸿掠沙。她教队员们拧身:“左拧是盼归的娘子,右拧是送别的汉子,这身子骨里藏着多少故事!队员们学拧身甩袖,动作虽生涩如雏鸟试翼,眼里的光却比台上火烛更亮 —— 这方寸舞台吟唱的,是陇原百姓把柴米油盐过成诗的智慧,是把悲欢离合酿成歌的坚韧。

活泥字工坊内,湿润的黄土气息混着松烟墨香,在午后阳光里浮沉。传承人握住队员手腕刷墨,"武" 字带着泥土体温在纸上苏醒。墨香混着土腥气钻入鼻腔时,丝路驼铃仿佛从千年风沙中传来,指尖凸起墨迹似能听见匠人刻刀与时光碰撞的脆响。这捧泥土记取过戍卒家书、商旅账簿、经卷梵音,与文字在掌心重逢,便成了比青铜更坚韧的文明基因,刻下永不褪色的星河。

实践队走进武威市博物馆,朱红廊柱间,古柏筛下斑驳光影。讲解员指着《西夏碑》说:“这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,就像咱武威的文脉,从来都是你中有我。”队员们轻抚碑刻,指尖划过凹凸的字迹,仿佛触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体温。在武威市博物馆,马家窑彩陶的纹路在灯光下流转。“你看这旋纹,多像石羊河的水,绕着祁连山转了千年。”讲解员指着一件双耳彩陶壶,“咱武威的非遗,就像这彩陶,土是本地的土,火是时代的火,烧出来的才是独一份的魂。”队员们看着彩陶上的水波纹,忽然明白:攻鼓子的鼓点、贤孝的弦音,不都是这“文化彩陶”上的纹路吗?

22AC3

华灯初上,武威古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次清晰:攻鼓子的鼓点仍在耳畔回响,凉州贤孝的弦音似与晚风纠缠,半台戏的水袖残影还映在队员们的眼眸里,活泥字的墨香早已沁入衣襟。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 —— 当年轻的脚步离开传习基地,带走的不仅是记忆里的声色光影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:要让攻鼓子的节奏融入校园的晨跑,让凉州贤孝的旋律配上新媒体的画面,让半台戏的水袖舞进青春的舞台,让活泥字的笔画刻下更多人的名字。陇原的文脉从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世代血脉中的长河;非遗的传承也从不是单一的复制,而是如铜奔马般在创新中保持昂扬的姿态。在青春执炬的光照下,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火种必将越烧越旺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,生长出更繁茂的新篇。

下一条:社会实践 | 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——公共管理学院专场成功举办

关闭